新华社北京12月5日电(记者周婷玉、常璐)45年来,2万余人次的中国医疗队员走进亚、非、拉、欧和大洋洲的69个国家和地区,用妙手仁心救治患者,用爱“浇铸”起友谊的桥梁。
数字镌刻“爱的丰碑”
1963年,刚获得独立的阿尔及利亚满目疮痍、百业待举,阿尔及利亚政府向国际社会发出求援呼吁,而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过一段困难时期,国家财力和卫生技术力量也都十分缺乏,但中国政府依然向阿尔及利亚派出了第一支医疗队,掀开了我国援外医疗的历史篇章,45年来从未间断。
45年中,一批又一批援外医疗队员远离亲人和故土,忍受着艰苦的环境以及思念和孤独,用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去维护受援国人民的健康,迄今已有40余名医疗队员为此献出宝贵的生命。
“卓有成效”--这是80岁高龄的赛杜·巴迪安·库亚特对中国医疗援助的概括。库亚特是马里的开国元勋之一,也是当年中马医疗合作协议的马方签约者。
卫生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立基介绍说,截至2008年6月,中国对外派出的医疗队员累计诊治受援国(地区)患者2.6亿人次,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目前,中国在48个发展中国家派有50支医疗队,分布在123个医疗点上,共计1278人。
同时,中国医疗队员还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和提高当地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医疗能力,累计为受援国培训初、中级医务人员3000多人,临床医护人员数万人次。
迄今,已有700余名援外医疗队员荣获受援国政府颁发的国家级勋章、奖状和荣誉证书。
这些数字展示了中国政府勇于承担国际义务的形象,见证了中国援外医疗队及队员的无私奉献,镌刻下一座“爱的丰碑”……
“来自东方的白衣使者”
在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让一位双目失明、在黑暗中度过19年的患者重见光明;
在埃塞俄比亚,中国医疗队将一位集心脏疾病、肿瘤、枪伤,濒临死亡的青年从死亡边缘抢救回来;
在摩洛哥,中国医疗队让一位被严重的哮喘病折磨了8年的小姑娘从病床上站起来并背着书包上学……
45年来,中国援外医疗队员克服医疗环境差、药品短缺等问题,成功地开展心脏手术、巨大肿瘤摘除、断肢再植等高难度医疗技术服务。
中国医疗队员不仅利用现代医疗技术,而且还把中国传统医药、针灸、按摩以及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带到这些国家,成功治疗了一系列疑难杂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中国医疗队员因此被誉为“来自东方的白衣使者”。
在艾滋病肆虐的乌干达,中国医疗队员采取中医大蒜疗法,使那些表现为腹泻、口疮、体疹症状的艾滋病患者的并发症得到有效缓解。
“在坦桑尼亚,针灸已被很多人接受,政府部长和一些大使都曾接受过我的治疗,而且对治疗效果十分满意,当地人将之称为‘中华神针’。”中国驻坦桑尼亚医疗队针灸医生孙炜说,坦桑尼亚一位部长前不久因车祸受伤,在印度接受肩关节手术后一直觉得胳膊麻木,经过孙炜七八次的针灸治疗,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民间的大使”
“我和我的家人都是找中国医生看病,我非常热爱中国。”
“中国医疗队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中医,也让我们认识了中国文化。”
“中国医生已深深扎根在广大受援国民众的心中,中国医疗队成为与受援国交往的基石。”
……
45年来,中国医疗队的服务受到受援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派驻人员的高度评价。援外医疗使得中国与受援国关系进一步巩固,使当地民众真切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情谊,而中国医疗队员则成为两国间交往的民间大使。
援外医疗成为中国对外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中国外交的内涵不断扩展。坦桑尼亚外交部常务副秘书长查尔斯·桑加表示,希望坦中两国今后继续加强在医疗领域的合作。
卫生部有关负责人指出,45年的实践证明,援外医疗工作是一件关系国家声誉、民族形象和祖国利益的大事,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援外医疗工作也要开拓新的思路,实施新的战略,不断完善政策,落实具体措施,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继续开创援外医疗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