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政府办公厅10月8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抓住当前天气转晴的有利时机,广泛发动和组织灾区群众抢收抢种,把生产救灾的各项工作抓紧抓好,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确保实现全年农业生产目标任务。
通知指出,9月24日以来,陕西省出现了长时间、大范围的连阴雨天气过程,致使44条河流出现洪水,渭河、汉江分别出现1981年、1983年以来最大洪峰流量,不仅给当地群众财产安全带来严重损失,也给秋收秋播工作带来严重影响。据初步统计,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524万亩,成灾267万亩,绝收近120万亩,水毁农田5.8万亩等。全省秋收秋播工作普遍推迟7-10天。当前,渭河洪水已全面归槽,汉江等主要江河水位也已回落到警戒水位以下,防汛工作重心已全面转入生产自救和灾后重建阶段。
通知要求,要及时抢收腾茬,抢时整地播种。目前,一些稻区农田普遍积水,特别是渭河下游滩区的排水任务艰巨。
一是要抢排田间积水。要广泛发动和组织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及时组织和调用一切排灌设施和机具,人机结合,堵口复堤,抢排积水。
二是要加快抢收进度。对于不能按期成熟,影响适时回茬秋播的秋田作物,要采取各种促熟措施。不能正常成熟的,要提前收获,开展青贮,提早腾茬整地播种。对灾情严重的,积水短期内难以排除的地区,要抓住天气转晴间隙,能收一块是一块,尽量减轻灾害损失。
三是要抢时增种。因灾播期偏晚的地区,以及无法机播、沟播的下湿地小麦,要动员群众适当加大播量,抢时播种,确保种得上。无法按期种上小麦的地块,要引导群众扩大冬春蔬菜、油菜、棉花、地膜玉米、地膜洋芋等作物种植面积。四是要认真做好农资供应工作。
通知指出,要以防疫为重点,全力抓好畜牧业生产。各级政府和各级卫生、畜牧防疫部门,要密切关注灾后动物疫情,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灾区,防疫治病,保畜减灾。
一是要认真搞好灾后消毒和免疫工作。要限期捕捞溺毙动物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好环境消毒,消灭疫病传染源,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二是要在认真调查畜牧业尤其是种畜禽损失情况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恢复灾区畜牧业生产的方案,并尽快组织实施。
三是要针对今年秋田作物成熟偏晚的实际,集中力量,组织开展秸秆青贮工作,为冬春畜牧生产提供稳定的饲料饲草来源。
四是采取得力措施,切实抓好秋冬动物防疫工作,防止疫情大面积爆发,防止外部疫情传入和疫情人间传播。
通知要求,要提早动手,全力抓好以水毁修复为重点的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受灾地区要把水毁工程修复作为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要内容,落实任务,落实责任。
一是要组织力量进一步核查灾情,尽快组织编制水毁工程修复方案,开展项目规划设计。
二是要分清轻重缓急,抓住关键工程,抓紧冬春有利时机,尽快予以修复,确保明年安全度汛。
三是要加强滑坡、泥石流、黄土崩塌重点地区的勘查和监测,研究制定灾民迁建规划,逐步搬迁避险。
四是要切实搞好水毁农田的重建工作,组织群众堵口复堤,恢复农田面积。
通知强调,要广辟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各地要把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抗灾救灾、恢复生产的重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拓宽灾区群众增收渠道。
一是要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和对口帮扶等工作,在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的同时,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二是要大力开展农产品促销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发布供求信息,为果农和果商提供信息服务。
三是要精心组织灾区广大群众发展多种经营,修复水毁蔬菜大棚,积极发展冬季特色蔬菜生产和家庭经营。
通知最后要求,各地要切实加强领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切实加强对灾区生产自救和恢复重建工作的领导,研究制定和认真落实工作措施,努力减少灾害损失。特别是灾区的县、乡主要负责同志,要排除一切干扰,把抢收抢种和生产救灾的各项工作抓好,确保实现全年农业生产目标。